本文目录
算命先生多半是瞎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瞎子算命蛮准的余姚的民间故事算命先生以盲人居多,但并非全部都是盲人。有故事传说是因为窥视天机而瞎的,其实中间有盲人生活艰难要赚钱生活的原因,也有世代相传的因素,还有很多是装瞎蒙混天罚。
窥视天机而得天罚在我国的民间故事之中,就有一则算命先生的故事。故事大意的是一个读书人因意外而能看见天书,他就给村中的人算命,趋吉避凶,久而久之,天庭上的神仙发现了,以“人之生老病死,落地已定”为由,而他窥视天机,擅改人运,必须得到惩罚,就取了他的双眼。除了故事,在我国之中的玄学门派之中,也一直有学预测之法的人,多会有报应,不是报到自己身上就是报到子孙之上,非弊即缺,这里的弊乃“鳏寡孤独残”,而缺是“钱命权”,而算命先生多为残,就算不瞎的人也会装瞎,祈求上天不发现,就躲过一劫。
糊口生活,世代相传其实揭开故事的面纱之后,直视根本,至少创造算命还有出《易经》的都不是瞎子,算命是一种逻辑推理学,这并不需要任何手脚的技巧,盲人学起来口授心学,比学其他更为容易。人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无论是茫然时还是得意时,算命先生无论在哪个朝代,还算是不会断口粮的职业。而盲人做其他事都并不容易,当算命先生的话更能赚到钱糊口,所以很多盲人会选择这个职业。正是这样,很多算命先生是盲人,在人的心中就形成定律,就算后来不瞎的人为了不丢失生意,也会装假自己是瞎的。
其实可能还一些其他原因,比如说人在看不见自己的人前面,会更自在,然后更不经意把自己的某些情绪或是信息传递了出来,更有利算命先生进行推理,不知你曾经算过命吗?
盲派,是因张世宝祖师汇其百家传统精华编成口诀流传掌握在盲人手里,盲派易林补遗为明朝礼部冠带术士张世宝先生所著。他自幼双目失明,从孩童时学易,目盲心聪,通神灵窍,广列条章,群汇诸事,粗细并收,分一百四十五种条目,下至百匠工艺、上至朝野战事,细则钱财琐事,大到仕宦升迁,直指筮卜要诀,对测事用神分节分条解断,一一细细阐微,使后学者直观明确,此书失落民间,迄今已有300多年,未见其着,一直秘而不传,传而不详,推荐给易友,上测天心,下度世人,盲人之技是要糊口的,其技艺之精湛,实战之丰富,我相信是大多经院派学理派难于匹敌的,因为历史原因六爻发展的脉络在今天已经多不能考究,为尊重师傅姑称为盲派.盲派有一个系统把握卦理的思路,把卦宫、五行、支、位、六神、六亲象法推向一个极致。卦的本质在于表述人事现象,勾画出事态的整个运行轨迹.所以研究与学习盲派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由于盲派没有留下任何文字,那么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概念化的文字来研究挖掘其精华,当然有一些口诀很灵.然而盲人并不是死用口诀来算卦,而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活用,所以我们不要死板口诀.当盲派发展到高峰期那我们就称其为大宗法,当今存在着学术派和江湖派两大系,势如轻渭,判然分明.学术派的理论和方法,在数不胜数的古今中外的卦学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是大同小异,相互传抄.就其实用价值来讲,却不是很高,可以说,至今仍为有一本真正的实用性很强的上乘之作.这当中不排除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人为的因素在内.对于江湖派的理论和方法.出于种种客观的,历史的原因,一直被民间极少数人掌管着.由于其传破途径及为隐秘,一直保持着只在师徒间口耳相传,.又因掌握此理论和方法的人,存在着极其严格的择徒观念,平生收徒极为有限,并且得其真传的只有一个人,正是因为这种特有的传播方式,才使得其更具有神秘的色彩,一般人只能见识到其实际应用的神奇之处,却无法窥其庐山真面目.与学术派相比,江湖派的理论和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恩师的菜单
http://cf180点击数:111更新时间:2007年04月12日
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做过工部尚书的,名叫刘南垣,当时官声很不错,后来年老退休回到老家南京乡下居住,日常淡泊布衣,很少和地方上的官吏缙绅来往。
有一次,当地知县突然到刘府拜访。刘南垣在花厅会见了这位姓林的知县,寒暄过后,就直截了当问他:“老父母造访,一定有事情见教,不妨直说。”
这林知县见刘南垣态度平和可亲,也就不兜圈子说:“大胆打扰老大人清居,是专想讨老大人一张菜单。”
刘南垣一怔,听知县说要跟自己讨一张菜单,以为自己听错了话,便说:“老朽年迈耳背,刚才没有听清老父母的话,请再说一遍。”
“在下想跟老大人讨一张菜单。”知县果然就重复说了一遍。
刘南垣仔细把知县看了看,见他并不像是开玩笑,就“哈哈”大笑:“老父母说话有趣得很!老朽非是庖厨,亦非饕餮之徒,家居饮食均是寻常菜蔬,最多图一个新鲜而已,老父母怎么想到来老朽处要什么菜单?莫非拿老朽玩笑!”说到这里,脑子里蓦地一转弯,想知县从县城特地赶来乡下,什么事都不提,开口只求什么菜单,内中必有蹊跷。因此又转过话头问:“内中什么情形,老父母只管直说。”
林知县听了,很是诚惶诚恐,说:“老大人千万恕小可唐突之罪。实在是老大人高足李灏李大人奉旨钦差巡视江南不日将莅本县,无奈之下才不得过来求老大人。”
刘南垣一听,以为知县是想托他打关节的,当时拂然作色说:“老夫退居林泉,从不过问旁事,老大人如求关节,免说。”
知县惴惴不安半天,才说:“小可不敢,只因听说钦差李大人饮食上很是讲究,地方应对稍不如意便大遭李大人训斥,因此沿途州县无不专门延请庖厨,各方搜求珍馔以免李大人见责。但治下滨海穷县,今夏又遭涝灾,府库空虚,却又怕简慢了李大人,无奈之下只能来求老大人赐一菜单,不敢铺张,只要李大人适口即好。”
刘南垣这时才明白知县来意。他是李灏座师,对学生当然很是了解。这李灏人极聪明,虽然少年登科,但办事却很有才干。不过因为出身富家,从小锦衣玉食,遇事喜讲排场,饮食挑剔更在情理之中。想到这里,沉吟片刻,含笑对林知县说:“老父母不用着急,李灏过来这顿饭我代老父母招待就是了——”
知县听了真着急起来,连忙解释:“不,不,老大人千万莫误会,李大人莅县是公事,接奉诸事原是小可本等职司,岂敢推诿?小可只求老大人赐一张菜单即可……”
刘南垣很认真说:“那好,李灏既然到县里,必定先来见我,届时我请老父母过来,当时把菜单交给老父母就是。”说罢一摆手:“老父母放心请回罢。钦差如不满意,一切都由老朽担待。”
林知县不好意思再说,只得怀揣着不安回县城去了。
事情只隔得一天,李灏就到了县里,他不忙接见地方官吏,就轻车简从来到乡下拜见恩师。师生阔别好几年,一时见面都非常高兴。刘南垣打量自己这位学生,白面黑髯,眉清目朗,比过去更添神采,应对之间愈显得老成。刘南垣见李垣对自己十分尊重,便说:“贤契甚得圣上恩宠,现今身膺重任,可喜可贺!这次钦差南巡,不忘老夫专来看视,老夫欣慰之至。”说到这里似乎想起便问:“想来贤契匆匆过来,一定未用午饭,现下准备已经来不及,不如暂且吃一顿便饭,明日再宴请贤契。你我师生之间,想贤不会见怪。”
李灏赶紧说:“老师恩德学生不敢稍忘,这次过来见到老师身体健朗,十分欣慰。过来匆匆学生果然尚未用过午饭,就听老师安排。只请老师千万不要铺张。”
刘南垣笑说:“贤契这样说极好不过,穷乡僻壤也拿不出东西来,又且你师母前天走亲戚去了,家里没人做菜,贤契不嫌简慢就好。”
李灏连连说:“随便,随便!”
刘南垣马上吩咐底下准备饭菜。随后就不紧不慢地动问李灏京师及巡视沿途民情。刘南垣谈兴很健,不知不觉竟过去了二个时辰,已经是下午二三点钟光景,李灏肚子早饿得“咕咕”直响,却总不见有饭菜上来。但又不好意思催促,眼睛只是望着老师,似在示意。
过去好半晌,刘南垣才似乎记起吃饭的事情来,很生气地喊底下:“怎么这样不会办事,饿了客人!”
李灏嘴里只能连说不要紧,不要紧。刘南垣又东拉西扯开去,李灏只能忍住肚饥唯唯答应。
这样又过去了近半个时辰,刘南垣又记起吃饭的事,说:“哟哟,老夫糊涂,只顾了和贤契说话高兴,忘了吃饭,这底下也不更事,难道到现在还没端正好饭菜,真是简慢了钦差大人了,便再一次大声呼唤底下:“为何没端上饭来?”
下人回禀说:“仓促之间,一切都是现买起来的,端正费些时候。”
刘南垣发怒说:“不是吩咐便饭即可么?赶快端正!”
下人刚下去,偏这时候传话上来说本地林知县来拜,刘南垣皱了皱眉说声“有请!”转脸对李灏说:“怕是过来跟你请安的,就一起去见他罢。”拉了李灏到了客厅,刘南垣给林知县介绍过了李灏,林知县不免有一番参见的礼节。此时只苦了李灏,辊五个时辰饿下来头晕脚软,一心想的只是吃东西,这知县迟不来早不来,但又不得不勉强应付。这样又挨过半个时辰;
刘南垣见着心里暗笑,对知县使了个眼色:“老父母过来想必也未用饭,不如在此便一便了。”
林知县客气地说:“有扰老大人。”
刘南垣说:“家居便饭说什么扰不扰的。”就一声呼下去开饭,这次饭菜上来得快,到饭菜上桌,李灏一看,做声不得。原来三人面前仅各一碗米饭,当中一大碗青菜豆腐汤,外加两碟咸菜而已。只见刘南垣已经举起筷箸对李灏林知县二人说:“此是老夫日常饮食,虽简亦足裹腹,比之寻常百姓,已经天上地下了,贤契和老父母休嫌简慢,仓促之间将受罢了。”
李灏此时已经饿极,顾不得说什么,只唯唯地连说:“很好!很好!”。端起饭碗飞快扒了一碗下肚,刘南垣看见又吩咐底下再给贵客添饭,李灏果真又吃了一碗。
刘南垣看着李灏微笑问道:“滋味如何?”
李灏尴尬笑道:“饥不择食,今天才有体验。”
用过了饭,三人就谈起地方政治。看看天色已晚,李灏提出告辞:“本想多聆老师教诲,只是奉旨公事在身,只得告辞。”
刘南垣说:“贤契公事在身,老夫不敢多留。”说着袖中拿出一页纸头递给李灏说:“听说贤契这次南来沿途州县多有饮食应对不周遭你呵斥的,敝县林知县担心,特向老夫讨教宴席菜单,老夫已代为拟就一纸,贤契可过一过目,费银不过百两,不知贤可以将受么?”
李灏满面通红,推开老师递过来的菜单,下座深深一揖,很诚恳地说:“刚才一番饿饭,让学生领会老师的苦心,从此以后,自当处处自敛,老师放心。——老师也不必再唱下出戏了,不然越发让学生不安。”
刘南垣大笑道:“我想老夫这一番做作瞒不过贤契——”说着拉起李灏重新坐下,十分认真说:“人有所好,家居饮食讲究些也无可厚非,只是做官的人便不同,不说讲究什么,只消有一点小小的喜好,底下为讨你的好,便大肆铺排张扬,这样一是縻费了国库银两有玷官声,更何况天下多少穷苦百姓终岁食不裹腹,想吃青菜豆腐而不能呢,为民父母应该事事体恤才是。老夫的话贤契以为是么?”
李灏听了重新下座,躬身对刘南垣说:“老师金玉之言,醍壶灌顶,学生已经铭记于心!”
刘南垣点了点头,拿起桌上那张菜单:“你不看了?那我就代贤契撕了它罢!”正要撕,不料李灏却一下抢了过去,说:“留它给学生做个纪念,好时时有所警惕!”立即揣在袖中藏起。
刘南垣一张菜单告诫学生,以后传为了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