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算命故事100例,以及迪伊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魔术师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有关诡辩的历史故事科学解读:“算命”为什么听上去这么准迪伊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魔术师吗你想学什么
有一个青年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大西洋百慕大群岛三角海域中的一个小岛上,去找隐居在那里的一位哲学家,目的是想学些深奥的知识。见到这位哲学家后,青年说明了来意。不料这位哲学家是位诡辩大师,几句话就把那青年弄得糊里糊涂。
哲学家:你是想学知识的?
青年:是的。
哲学家: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你想学的吗?
青年:不,我不想学已经知道的东西。
哲学家:那么,你是想学你不知道的东西了?
青年:是的,我想学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哲学家: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有马,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马的知识吗?
青年:不,不可能想学关于马的知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马。但是,哲学家啊,我是知道有马的,人世间确实有马这种动物存在。
哲学家:且慢,我问你什么,你回答我什么,你不要岔到其他地方去。让我再问你:如果你不知道百慕大三角海域中有一座神秘的小岛,你能想到要去学习关于这个小岛的知识吗?
青年:不会想去学习关于我根本不知道的小岛的知识。
哲学家:在太阳系小星带有一颗外星人发射的“外星人造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你当然不知道。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这颗小行星的知识吗?
青年:不,不可能想要学习关于它的知识。
哲学家:那么,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
青年:是的。
哲学家:你刚才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现在你又说,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的东西;而事物总不外乎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你还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了。
青年:是这样的吧?!
哲学家: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那么,你来到这里又是为了什么呢?
经过哲学家这番诡辩,这位青年似乎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来的。
这位哲学家不愧为偷换概念的魔术师。那么,他是用什么“魔术”把一个向他求知识的青年诱入其设下的陷阱而不能自拔?让我们略作分析。
从哲学家开头提出的三问和青年作出的三答可以看出,他们最初讨论的问题是:你是否想学习关于你已知其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实际上又包含两个小问题:①你已知某事物存在,而且你已经掌握了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你是否还想学习?②你已知某事物存在,但你尚未掌握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你是否想学习?对前一个问题,青年的回答是否定的,对后一个问题,青年的回答是肯定的。在这段对话中,二人所使用的“东西”一词,表达的都是“知识”的概念。岂知哲学家紧接着又以三个假设句的形式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你是否想学习关于你尚不知其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这就偷换了原来讨论的问题。青年对于这个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于是哲学家又问:“那么,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了?”这又偷换了概念。本来“东西”一词在前面是表达“知识”的概念,在这里,哲学家把它偷换为表达“事物”的概念。青年没有看出这一点,他被上面接连的三个问句弄慒了,结果上了当,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接着哲学家又在“东西”这同一个语词形式内塞进了“知识”和“事物”两个不同概念,迫使青年不得不违背初衷地接受他得出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结论。这位青年就是这样被哲学家弄得昏头昏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
一位中学老师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在课堂提问时向某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这位学生居然回答说:“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
全班同学听了这个回答哄堂大笑,老师也被弄得啼笑皆非。
逻辑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在老师提问中的“认识”一词,表达的概念是“评价”或“理解”。提问的意思是说,学习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迹之后,应当怎样来评价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而在学生回答中的“认识”一词,指的是“亲眼见到”或“亲自交往过”。回答的意思是说,我从来没有亲眼见到孙中山。显然,学生的回答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如果是由于功课没有学好而故意地这样回答,就是地道的诡辩。
面条我没有吃
某公擅长诡辩,又喜欢占小便宜。有一次他去饭馆吃饭,先要的是面条,服务员端来的是辣面,他不想吃,就让服务员换了一盘包子,吃过之后不付款就走。服务员对他说:“您吃的包子还没有交钱呢!”此人说:“我吃的包子是用面条换的。”服务员说:“面条你也没有交钱。”此人又说:“面条我没有吃呀!”气得服务员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位“白吃”先生玩弄的诡辩把戏有两处颇迷惑人:一是“包子是用面条换的”,按照通常的理解,“以物易物”的交易是用不着付钱的;二是“面条我没有吃”,既然没吃,也就无须交钱。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虽然你没有吃面条,但由于没有付款,面条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店主,因而你用面条换来的包子也还是店主的,所以吃了包子必须交钱。在这里,“白吃”先生用“包子是用面条换的”这句话作掩护,偷换了包子“所有权”的概念。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爸爸做了大官,儿子中了状元,唯独他什么官也没有做。因此,爸爸和儿子都看不起他,平时难免对他说些讥讽、嘲笑的话。但此人颇有自我解嘲的本领,当爸爸嗤笑他时,他就对爸爸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得多。”
当儿子嗤笑他时,他就对儿子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强得多。”
一番话把爸爸和儿子都说乐了。
形式逻辑讲概念间的关系是指外延关系,其中有一种叫“同一关系”。所谓同一关系是两个(或多于两个)概念所指称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涵义不一样。这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关系去反映同一个对象。例如,同一个人相对于和他爸爸的关系来说“是儿子”,相对于和他儿子的关系来说又“是爸爸”。上面那个自我解嘲的人就是这样。当他对爸爸说“你的儿子”和对儿子说“你的爸爸”时,实际上指的都是他自己。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来看,他既不如爸爸又不如儿子。但他不这样说,而是换成另外一种说法。经他这么一说,他的短处变成了长处,缺点变成了优点,似乎他的情况反倒比爸爸和儿子都优越。从逻辑上看,他是利用了概念的灵活性为自己辩护,可谓是巧妙的诡辩。
一个人有三个头
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
乙说:“愿闻高见。”
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
乙虽然知道甲的论证是错误的,但不能指出错在何处。
在甲的论证中,从字面上看“没有人”这三个字前后出现两次,但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没有人有两个头”
中,“没有”是一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有人有两个头”这一判断,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没有两个头”。这个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是“人’,不是“没有人”;而在“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中,“没有”这个否定词否定的是“人”这个概念,因而“没有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个独立的否定概念——“无人”,即“一个人也没有”。如果前面的“没有人”和后面的“没有人”意思一样,则“没有人有两个头”就是一个虚假的判断。所以,甲的论证是利用字面或语词的相同,暗中偷换了概念,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你是头上有角的人
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
欧布利德斯的诡辩就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这是强加于人,因为从来没有的东西,不存在“失掉”或“没有失掉”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欧布利德斯的议论中,“没有失掉”这个词,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
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
店家听罢,苦不堪言。
这位县太爷为了勒索钱财,绞尽脑汁想办法讹人。他的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我们假定原先每只金锭1000元,店家说只按半价出售,即每只降为500元。现在县官不是把两只金锭都留下,而是只留下一只,把另一只仍按1000元计算退还给店家,其中500元是减了半价之后的金锭的价钱,余下的500元作为自己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款付给了店家。这里的奥秘就在于,首先,退还的那只金锭不应仍按1000元计算;其次,这只金锭原先并没有付钱(如果原先已经付了1000元,减了半价之后也就无须退还了),因而它仍然是店家的而不属于县官,怎么能用它折合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钱呢?把原来属于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来顶帐,这就是县官玩弄的强词夺理的诡辩。从概念的角度看,就是故意混淆概念,即把“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等同于“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的价款”。
天机不可泄露
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
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
老婆听后高兴地说:“你的鬼点子真多,我算是服了你了。”
利用多义词、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是一种狡猾的诡辩手法。诡辩论者在议论中常常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模棱多可,含糊不清,以便见机行事,给自己留下任意解释的余地。这位算命先生正是利用在特殊情况下“一”的多义性进行诡辩,并以此骗取他人的钱财。
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
一个电影院里正在放电影,观众席上有几个人高声说话,旁边的一位观众劝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讲话,好吗?”其中一个小伙子倒打一耙说:“嘿嘿,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
在公共场所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妨碍别人看电影,是一种违反起码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是完全正确的。这位青年同志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指责批评者“也在讲话”,这就把看电影时的“大声讲话”同制止这种行为的“讲话”以及同一般的“开口对人讲话”混为一谈,是纯属故意混淆概念的诡辩。
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
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
乙:“谁说没有矛盾!”
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来。”
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
“矛盾”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至少可以表达以下几个概念:①表达哲学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②指的是“思想矛盾”,它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③指的是“逻辑矛盾”,它是思维的组织结构的矛盾,表现为讲话中的自相矛盾;④指的是“不一致”,如“言行矛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⑤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不团结”现象。甲是在上述⑤的涵义上使用“矛盾”这个词的,而乙却把它偷换为①的涵义,这是故意抬杠。
你没看见车头挂的“快车”牌吗
一位乘客对公共汽车的售票员说:“你们这是什么车?不停稳就开门,不等人上完就关门?”售票员满有理地说:“你没看见车头挂的‘快车’牌吗?”
快车是由于比慢车停车次数少(有些站不停),因而速度相对快的公共汽车。这位售票员为了给自己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作辩护,故意地把“快车”曲解为“不停稳就开门,不等人上完就关门”的车,这就导致诡辩。
对吸烟也应一分为二
老王对老刘说:“你吸烟挺厉害的,这对身体不好,我劝你下决心戒了吧。”
老刘则说:“你这个人不懂辩证法,事物都有二重性,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吸烟既然是一种事物,所以也是一分为二的,有坏处也有好处,怎么能完全否定呢?”
唯物辩证法确实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至于事物究竟是怎样一分为二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实际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例如,上和下,左和右,大和小,长和短,动与静,快与慢,成功与失败,顺利与困难,因与果,真理与谬误,生产与消费等等,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诚然,好和坏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矛盾的两个方面决不限于好和坏。老刘故意缩小“一分为二”这一概念的外延,把它仅仅归结为好与坏两个方面,以此为自己的吸烟恶习作辩护,这就带有诡辩的性质。现代医学已充分证明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一定要从利害的角度评价吸烟,只能说通过认识和宣传吸烟的害处,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戒烟并使广大青少年不去学习吸烟,或者对卖烟者来说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导语:什么是算命?
算命是民间的俗称,学术上的专业称谓叫预测,研究算命的学术叫易学、也叫术数。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经,理论系统较为复杂深奥。狭义的算命即是对人生辰八字的预测,广义的算命则包含紫微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等。古代的占卜、筮法,均属于算命。
类似于西方的星座传说,中国的算命是另一种传统文化。
一、主观验证——自我的主观性
经验说:ta不认识我,却把我描述得头头是道,知道我的前世今生,真是太神了!
实验说:即使ta把所有话都反过来说,你一样会觉得头头是道,因为你的大脑会自觉地进行“主观验证”。
1948年,Bertram R. Forer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同学们辛辛苦苦地填完问卷后,Forer告诉大家,老师会对各位同学的问卷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针对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第二天,Forer教授准备了一堆一摸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来到教室,发给同学们人手一份,然后让同学们对这份山寨的性格分析报告与自己性格的相符程度打分。结果显示,平均符合程度竟然高达85%!同学们纷纷表示:老师您太牛逼了!
上述实验只是Forer教授所做的大量研究中的一小部分。 Forer教授的研究发现,面对一个模糊的描述,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然后就觉得很准。这种倾向被叫做“Forer效应”。心理学家认为,“Forer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伪科学信以为真,比如占星术、塔罗牌、心理测试游戏等等。
在心理学上,“Forer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隔壁寝室的小强撞车了,为什么,谁叫这小子不信春哥呢?
二、捏造未来——命运的未知性
有人不知道算命看风水等等此类是怎么回事,便胡乱解释,或者是认为搞迷信,这些才是迷得最深的人,为数不少。
佛不赞成算命,是因为,人一旦明白因果,知道自己现在的一切遭遇是由过去所造的业决定的,现在所造的业又决定将来,所以对自己的将来明明白白,也用不着算了。正因为迷所以才去算。
人对于自己的未来不可预知,算命的结果似乎可以作为参考的道路,一旦遵循,不坐享其成也可有些帮助,但这都需要你自己的努力。
算命等术只能帮别人解临时之急,很难真正帮人解决问题。但是一切术数都是建立在大道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听起来和靠谱,只要是不害人的算命,我们都可以作为警告,不相信自己的命运已经定夺。
相信先贤留给我们的是一把把打开真相的钥匙。真正的宝贝不是钥匙而是我们要去打开的真相。
三、概率事件——信息的选择性
不准的不会到处去说,没有传播价值,只有准的才会被人传,所以听得到的通常都是“准”的。
本质上,这仍然是个数学上概率的问题。
由于一次次的准与不准,慢慢地,算命者可以积累自己的忠实客户。记得似乎美国有个故事,一个人给很多人发信,预测明天的股市,一半的猜涨,一半的猜跌。第二天只给猜对的那一半继续写信。如此几轮下来,一个股神诞生了。
算命只是一种猜测,它加上了猜测者的主观臆断和被猜人的美好愿望,它不同于赤裸裸的骗局,是两厢情愿而已。
总结:老话说的好:三十而知天命。做自己的算命先生,预先心理准备,应对冲突和事件,避免矛盾向最极端,命运还是自己掌控的好。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百度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http://baike.baidu/view/112006.htm
http://news.k618.cn/bbst/201305/t20130513_3220976_3.html
http://wenwen.soso/z/q414410450.htm
http://blog.sina.cn/s/blog_531cc13b0100buyi.html
http://douban/group/topic/6012529/
在某个时代里许多思想并列冲撞的结果就是,许多人同时拥有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互相矛盾的各种哲学。迪伊(John Dee,1527—1608)就是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位能干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成为不同世界观相互纠缠的交叉点。
在21世纪,魔术和法术的爱好者一眼就能认出迪伊的名字,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英雄的名字。然而,尽管他曾经是受人高度尊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把他看做是一位科学家了,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他的名字几乎就是魔法用语。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英国皇室的数学顾问。与此同时,他又是占星术、魔术和炼金术之类“隐秘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他与女巫交往,相信女巫可以和天使通话。跟几百年来以及今天的科学家一样,他希望知道宇宙最深处的秘密。他承认科学为扩展知识打开了许多可能性。但是他认为,他看到了更容易的捷径,这正是他出错的第一步。对许多科学史家和文艺复兴思想的现代研究者来说,迪伊是一个有疑问的人物——一个悲剧性人物,才华横溢,着迷般地追求科学真理,却不幸迷了路,徘徊在玄想和法术的黑暗胡同里。
迪伊1527年7月13日出生。关于他的出生地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是在伦敦,也有说是在伦敦附近的蒙梯湖小乡村。他的父亲名叫罗兰·迪伊(RolandDee),他的母亲名叫外尔德(Jane Wild),两人在1524年结婚。罗兰·迪伊是一位成功的纺织品商人,在商会中有很高的名望,他还是皇家法庭的低等官员。
关于迪伊的童年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在艾萨克斯的切姆斯福德上学时是一个敏捷和好奇的聪明孩子,后来他到剑桥的圣约翰学院上学,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1546年,他成了三一学院的初级研究员,1547—1550年,在各地旅行、研究和演讲。他的第一爱好是数学,在巴黎停留时,在巴黎大学作过一系列精彩的演讲,内容关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Elements)和几何学基础。后来他编辑欧几里得著作的比林斯雷(Billingsley)译本时,增加了一篇著名的前言来赞美数学的用途。迪伊的演讲是如此的成功,于是巴黎大学聘他为教授,但是迪伊谢绝了,正如他后来同样谢绝了牛津大学数学讲师的职位。由于珍视自己的研究自由,他不得不花许多时间来平衡这两者:一方面是他需要的研究自由;另一方面是他的保护人要求他应尽的义务。他还得寻找和认可那些在经费保障上更可靠的保护人。
在旅行中,迪伊还来到布鲁塞尔附近的劳万,1548年遇到能干的地图制作师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1512—1594),两人建立了友谊。他们的友谊是如此亲密,以至于墨卡托送给迪伊两台著名的地球仪和一些新设计的天文学仪器。迪伊的声望越来越高,于是,皇家宫廷注意到他,在他回到英国以后不久,大约在1552年的某个时候(正值英国和爱尔兰国王爱德华六世统治期),迪伊成了宫廷占星师和非正式顾问,负责咨询有关地图、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等事务。这是一个优越的职位——英国皇家宫廷在经费上,如果不说在政治上的话,绝对是他最可靠的资助人。
迪伊的数学才能使他在这些职位上如鱼得水,他不久又成了各类航海官员和英国探险家的顾问。在与迪伊交流关于地图方面的详细知识时,有一位探险家甚至在证人面前许诺要把未来航行中所发现的纬度50度以北的所有土地赠送给迪伊(这可能包括现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不过这次航海失败了)。迪伊还是一位能干的密码破译师,他的编密和解密才能使侦查部门和保密部门常常靠宫廷的支付来找他咨询。
许多科学家也许会忌妒迪伊的职位和他的科学声望给他带来的好处。为此,他可能已在伦敦社交界和宫廷中为自己精心筑就了一处安全场所。不过自从学生时代以来(也许甚至更早),迪伊就开始过上某种双重生活。早在剑桥时代就有关于他的传闻,说他用数学知识和力学幻想构建了一台令人称奇的装置,就在学校上演戏剧时,一只巨大的机械甲虫,载着一位演员飞离舞台。观众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情景和机械甲虫的动作吓呆了,传闻开始到处散布,说甲虫根本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被它的制作者施过魔法。有人传言,迪伊就是一位魔法师。
然而,迪伊从未想过要这样行事——从未想过。魔法师从事的是所谓有害巫术,是罪恶和法术。据说,魔法师寻求的是个人权力以及和魔鬼及邪恶生灵的周旋。他们甚至试图召唤恶魔撒旦来按他们的命令行事。
迪伊确曾寻求魔法力量,但是他要找的是“自然魔力”,是被人相信隐藏在过去的秘密文本和神秘仪式中的数学秘密。他希望这些可以为理解有关人类及其宇宙的和谐和最终真理提供钥匙。当然,这两种魔法都不存在。但是,迪伊沉浸于其中,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无用的追求,许多与迪伊同样聪明甚至更聪明的人也深陷其中,还有许多理性的追求者因此而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
更糟糕的是,其他动乱,政治的和宗教的,不久即降临迪伊的生活中。
迪伊在年幼的国王爱德华六世的宫廷里找到了有力的资助。但是他必须为继续获得资助而奋力拼搏,因为爱德华的保护人(舅舅)被处死刑,接着又是爱德华本人的死亡。继而是一连串王位竞争和轮番登基,在这命运的转折关头,迪伊不得不站稳脚跟保持平衡。在玛丽·都铎统治时期,他和他父亲都被捕入狱,父亲还被剥夺财产,尽管两人后来都获释了。当伊丽莎白即位时,迪伊发现她似乎比玛丽更容易相处。他被要求运用他的占星术来为她选择最佳登基日期,他因选了一个好日子而时来运转。在这一辉煌的成功之后,迪伊成了伊丽莎白与宫廷的亲信。他向伊丽莎白个别辅导初等数学,在迪伊第二个妻子去世时,女王甚至光临他家表示悼念。(但是,按照习俗,她不能进入屋子,因此迪伊是在屋前向女王致敬的。)
所有这些阴谋和动荡必定给迪伊的研究带来了影响。但是,他收集了大量图书,成为16和17世纪私人藏书最为丰富的科学家之一。(不幸的是,这些藏书大多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中烧毁了,那次大火烧毁了伦敦许多地区。)在玛丽短暂的统治年代,迪伊曾经企图说服女王建立国家图书馆,但没有成功,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图书馆,世界各地的学者就会来此研究和细读这些旷世珍本。既然玛丽对此没有兴趣,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大型图书馆。尽管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有了宫廷这一稳定的靠山,但迪伊的经济情况并没有改善。尽管他是宫廷宠臣,但特殊待遇并没有使他的钱包鼓起来。在失去父亲的财产后,为了减少开支,他和他的第三个妻子,搬到他母亲在蒙梯湖的家中去住,次年母亲去世,他继承了这所房子。在以后的5年里,他开始建立私人藏书馆。这是一项令人惊奇的成就。当完成时,共收集到了4000多本书和无数涉及数学、科学和人类知识的手稿。剑桥的大学图书馆当时收藏的还不到500本,远远不如迪伊的私人藏书。为了收藏这些书籍、手稿以及建一个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他扩建了母亲的住房,甚至购买和重建了临近的一些房子。这个图书馆吸引了英国和欧洲的学者,正如他曾经希望国家图书馆做的那样。
但是,他的图书馆并不是每个房间都对访问学者开放。有一个锁着的房间仅供迪伊个人使用,他还在继续研究炼金术、魔法和当时所谓的“水晶球占卜法”(scrying,用一个特殊的物品,例如磨光的石头或水晶球,据说可以使人窥探未来或过去,或者直接与精灵对话)。
21世纪有科学头脑的人,很难体会迪伊在追求宇宙真理中竟然转向神秘主义和法术。但是,在迪伊的时代,科学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分界线并不像今天这样截然分明。(即使在今天,面对现代宇宙学的某些思辨,外行的观察者有时也会疑惑,是不是这一分界线又有些模糊了。)然而,时代有所不同。即使是像牛顿那样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迪伊死后35年),还要花费他宝贵的时间用于研究炼金术和寻找隐藏在圣经文字中的秘密。
迪伊决不是第一个想从秘术和法术中寻找答案的人。迪伊的特殊悲剧在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精练能干的人,在智力野心的驱使下竟如此深地陷入骗局之中。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迪伊不是陷入不当交往,他也许不会如此之糟或走得如此之远。他也许还会继续其正当和有价值的数学及科学工作,使他晚年的努力不致有害,并且是在秘密受控的情况下进行。
但是迪伊确实陷入了不当交往。问题在于,无论迪伊的数学能力如何高明,也无论他是多么善于操纵他从法术和宗教书籍中收集来的秘传知识,但他就是不能通过水晶球等物体来占卜。无论他多么努力,或者花多少时间来凝视他那特殊的磨光的石头,清澈的玻璃球,他却是啥也看不见。既然看不出任何名堂,他就不可能招来精灵或天使,为他解答宇宙的终极奥秘。然而,迪伊非但没有从这样的事实中吸取教训,相反却是执迷不悟。于是在1582年的3月,迪伊陷入了与凯利(Edward Kelley,1555—1597)的交往。
尽管自己搞不定此种占卜术,但迪伊却相信,如果他想要在解开宇宙奥秘上有所进展,必须与某些精通此道的人作些交易。占卜师,就像今天的“传媒”(medium)或“电视频道”(channeler)无处不在,只要你能找对路子。在找到凯利前,迪伊已经试过一个占卜师,但此人看来就像是一个间谍,试图探到迪伊的秘密或者是要搜集证据,以便控告迪伊是巫师,当然,他没法得到迪伊的信任。也许是由于迪伊自己的失误与轻信,或者是由于凯利的花言巧语,迪伊终于雇用了凯利。
凯利的早期生活所知不详,只知道他的真名是塔尔波特(Edward Talbot),出生于兰开夏郡,有一个无赖的名声。曾犯有伪造罪,因而他总是带着无边便帽,以遮盖受罚时割掉的双耳。开始迪伊并不信任凯利。但是不久凯利似乎证明他确有占卜能力,于是完全获得了迪伊的信任,并且凯利夫妇还搬进了迪伊的房子。
凯利不久就开始和幽魂取得了联系。透过迪伊的特殊石头和玻璃球,他似乎老练地与精灵、天使,甚至一度还和魔鬼通上了话。当凯利凝视占卜器具时,迪伊仔细地记下凯利谈话中有关他的每个字。不用说,迪伊从来没有听到神灵的声音,但却是充满了惊奇,惊奇的是他的新伙伴竟如此容易就和神灵接上了头,以及他带来的如此有趣的谈话。
当凯利拿一块更强大的占卜石块召唤精灵时,谈话变得更为“令人惊奇”。不久之后,在精灵的帮助下,凯利在迪伊的住处展示少量神秘红色物质。据凯利说,这些红色物质是真正的“哲人石”的一部分,炼金术士长期梦寐以求的正是这东西,它可以使追寻者脱胎换骨求得灵魂的纯净,同时还可使贱金属转变成金子。当然,他还没有足够的量来完成这一过程。但是凯利肯定,在精灵与天使不断的帮助下,有可能达到这一魔幻般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们不断从精灵那里取得信息,并一起研究一种由天使发出的奇怪新密语,迪伊称之为“伊诺克语”(Enochian)。不用说,通过凯利传递的“伊诺克语”,迪伊那酷爱数学和密码的头脑立刻被此吸引住了,迪伊和凯利的关系因此而更紧密了。
迪伊仍然在为伊丽莎白和宫廷服务,但由于他如此深陷于凯利所谓的与精灵的交流中,于是在蒙梯湖,有关他行为的流言飞语开始四处流传。人们曾经领教过他的机敏以及对数学的酷爱(许多人认为那正是法术的工具),并且还隐约记得他当初那巨型甲虫的表演,于是在周围居民的心目中,迪伊变得越来越可疑了。
不过有利的传闻也传到了国外,欧洲贵族对此产生了特殊的兴趣。据说,迪伊发现如何制造金子。迪伊第二次搬家成了众说纷纭的秘密,并且真相从未大白。是迪伊由于狂热追求宇宙终结真理而瞎了眼,以至沦落为凯利那野心计划中的一个无辜受骗者?还是由于进展不大,野心不再而变得心灰意冷,并且出于对金钱的需要,以至在接下来的几年,在这场两人共同策划的骗局中,充当一个共谋者?
无论答案是什么,迪伊和凯利有能力制造金子的传闻不胫而走,欧洲的许多贵族世家纷纷邀请他们去那里的宫廷工作。迪伊向皇室请了假,和凯利一起,带上各自的家庭,前往欧洲旅居。
最有赚头的一次邀请来自一位名叫拉斯基(Laski)的波兰贵族。迪伊和凯利对他作出的保证是,从天使得到的信息预言,他不久将从他们的炼金术获益,于是,拉斯基以豪华的住所和装备良好的实验室迎接他们到达波兰。不必说,每当拉斯基询问他们实验的进展时,他们总是说已接近完工,但成功总是遥遥无期。当然,天使和精灵总是不断降临、作出承诺,并且提供预言。与此同时,尽管凯利在占卜时越来越大胆冒失,但迪伊还是如实记载在笔记本上。随着更多精心策划的天使和精灵“名流”不断造访,迪伊发现自己在科学研究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却用于陪伴凯利与精灵对话。
最后,随着岁月流逝,拉斯基开始明白,尽管精灵作了承诺,但他还是失去了一大笔钱,却没有制造出钱来。资助迪伊和凯利的实验显然成为一笔主要开支。不久迪伊和凯利的资助被中止,他们不仅失去了资助,而且找不到任何经费来源。自负的迪伊,这位受伊丽莎白女王信任的科学顾问和占星术家,发现自己到头来只好与凯利为伍,两家人在欧洲各大城市游荡,充当算命先生、占星术士和炼金术士(要看有没有适当的资助人),承诺把金属转变成金子。当然,他们从来没有成功地做出多次承诺的金子,尽管凯利狡猾地向上门的顾客解释说,他们已经掌握了秘密知识,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迪伊和凯利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开始紧张,在迪伊看来,凯利得到了太多特权,总是在顾客面前吹嘘自己,好像他在智力与身份上已与迪伊平起平坐。与此同时,在凯利看来,迪伊已经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另一个江湖小贩。
由于旅行的劳累,对顾客的屡屡失信,与精灵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凯利那不断膨胀的虚荣心,迪伊终于病倒了,他决定返回英国自己的家里。他甩下凯利一家,和妻子回到故乡。由于在伦敦受到伊丽莎白的热情款待,他的健康有过短暂恢复,但是当他返回蒙梯湖的老家时,发现家中被洗劫一空,迪伊在欧洲施行巫术的传闻鼓动了一群暴徒,他们破坏或者偷窃了迪伊许多有价值的财产,其中包括他喜爱的藏书。
尽管女王在伦敦热情地接待了迪伊,但在迪伊离开期间她已经另有亲信。不过他们依旧保持友好关系,当伊丽莎自得知迪伊经济状况窘迫时,她好意地给他安排各种小小的差事和薪金,但是他们的关系已今非昔比。
迪伊依然单枪匹马地继续自己的研究,直到他一生的最后日子,还在寻找他那梦寐以求的能解开宇宙秘密的魔钥。他在1608年死于蒙梯湖,死时几乎一无所有。
在迪伊夫妇离开后,凯利继续在欧洲漫游,寻找类似的资助人,并且声称他已经发现了真正的哲人石,可以把金属转变为金子。在生意萧条时,他以普通的算命法和其他简单的骗人手段谋生。凯利的末日也快到了。他被当做巫士和异教徒在布拉格逮捕,释放后又在德国被捕。有关他的最终命运众说纷纭,最可信的说法是他死于德国南部的一次越狱企图中,并没有天使来帮他。
在今天看来,迪伊的故事无疑是一场悲剧,它清楚地表明,一个聪明而好问的头脑,由于雄心而误入歧途,因为缺乏耐心而陷入神秘主义及其自命不凡的泥潭。这是一个因轻信而受骗的故事——愿意相信诱人的神话,以为权力和财富可以从炼金术以及与“精灵”的对话得到。但是问题仍然存在:既然他具有如此敏锐和务实的头脑,在他的同胞看来这些都、是令人惊异的才能,那么,简单的骗局和花招又怎会使他完全上当?或者他是被某种奇怪的扭曲心理所驱使,以至沦落为骗局的合谋者,一个骗人的魔法师,自动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甘愿以骗术了此一生?不管是哪种情况,既然他曾一度献身于追求数学和科学的真理,他的故事都确实是一个悲剧。
关于算命故事100例,迪伊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魔术师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